【凡塵集091040】造物樂章(四)【以禮化下】
【造物樂章】
【第四章】
【以禮化下】
網路之於現代社會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網路的交流之間經常會有一些衝突存在,尤其在傳統中國文化作祟的這邊更加嚴重,主要是因為中國人不善於表達,或者說是不善於當面表達,所以非當面的表達方式讓我們常常不自主地將平時壓抑的內心脫『手』而出,也因此造成了許多網路上的不理性與禮儀缺乏。
所以,在許多網路組織中會一直強調一些禮儀規範,這些規範讓大多數人能有一個遵從的方向,可惜的是,網路的多樣化讓這一項美意落沒了,之所以落沒是因為網路有太多資源,所以這些少數的禮儀資料被埋沒在悠悠網路之中,在加上並沒有很多人為這些資料進行整理,所以大多數人對於網路上該有的禮儀一無所知,甚至錯以為網路上有言論免責權,而在網路上進行比立法院還要激烈的批鬥,這篇文章就是要整理一些網路上需要注意的禮儀問題,讓這些文章的讀者有所了解。
首先,最一般的禮儀規範自然是大家了解到,不要輕易把親疏界定得太過篤定,也就是說,你所交流的對象可能是你一輩子不會見到的人或者根本就是與你比鄰而坐的熟人,所以不要以為對方不知道你,要以對方就在你身旁與你交談一般地尊重,並要認定他也可能是你八輩子見不到面的朋友,不要一開始就覺得自己與之很熟,儘量以一種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方式一步一步交流,並小心掉入陷阱,因為對方是好是壞你根本不知道,甚至是男是女也未能得知。
這邊先談到網路上最直接交流方式─聊天─所需要注意的一些東西,聊天室讓你可以與萬里之外的朋友即時交談,但是經常會有人犯的毛病就是設法要主控全局的想法,兩方的對談開始於彼此的不認識,也因為這樣,會想要以自己的方法是試探對方的虛實,這個時候一些比較不禮貌的表達方式就會出現,不過關於這點就要看彼此想法,有人覺得一開始就問你是男是女是非常不禮貌的,但是有人則認為確認一些東西比較好,所以不禮貌的定義是自由心證的,儘量由文字看出彼此表現出來的氣氛好好判斷下一步要快要慢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最不禮貌的就是,一開始就以彼此好像很熟識的方式交談,這一點尤其會由一些經常聊天的人所犯,切忌以如此方式試圖主控全局,至於最不禮貌的則是未經任何結語便直接斷線,若是網路突然中斷還好說,若只是因為對方並非自己預期的性別便不說了,就很不禮貌的,至少要說自己突然有事之類的話才離開為好。
另一個經常會出現衝突的地方就是所謂的討論區,討論區可能是BBS也可能是NEWS,會有人犯的錯誤可能有以下幾種:
在這樣一個非交談式的環境中,可能並不是馬上有人回答你的問題或
參與你的討論,最常犯的錯誤便是一直要別人來回答你的問題,一而
再,再而三地貼同一個主題以求有人回應,殊不知回應的自由是在別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別人不理你時常有人就開始口出惡言。
另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在這種模式下並不會馬上有人回應,有人便會以為自己的話題不受重視而開始抱怨,這種情況的結果通常是真的就沒人理你了。
情況三就是當你與別人的意見相左,便會有一種想要命令對方同意自己意見的情況發生,遇到這種情況最好是冷靜想一想到底是你對還是對方對,說不定對方所說的才是正確的,這時可以委婉地承認錯誤,或者說你發現對方的看法還是有問題,就緩緩地道出合理的解釋,若你真的沒錯對方自然會有同意的一天,最怕的就是兩方開始用不理性的方式開始謾罵,整個主題如何早已不在乎。
最後要介紹最最最不禮貌的一種行為,便是在討論區貼上與該區不相關的東西,例如在電腦版問別人如何種花,或者乾脆在所有的討論區一律貼上尋找愛貓的告示。
當然,最高等級的不禮貌便是任意張貼廣告。
至於電子郵件方面,由於已經成為許多人用來取代一般信件的方式,所
以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東西一定要知道:
不要任意將信件用『全部回覆』的方式回覆給很多不相關的人。
在寄超過1 MB的信件前要三思,要考慮對方的郵件信箱是不是會空間不夠。
不要再轉寄郵件時讓郵件標題前出現一大堆『FW: 』或『轉寄:』標記,儘量讓這些關鍵字只出現一次。
轉寄文章時不要將原作者的資料留在信件主題中,請花個時間殺掉,不然可能會讓原寄件者遭到無法預期的困擾,通常會有的情況是會被廣告信收集者取得,須注意廣告信箱收集人可能就在你所寄出的任何一個朋友之中。
不要在沒有看過信件前就習慣性地將東西轉寄給好朋友。
不要將所有信件一律轉給朋友,應該要做一些基本的過濾工作。
不要愚蠢到將廣告信再轉寄出去,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喜歡廣告信的。
隨時注意你所收到的信件可能會是個騙局,好好思考後才將信件轉寄出去為好。
寄東西給很多人時儘量用密件副本的方式寄送。
每個人都有拒絕的權利,請不要認為每個人都想接到你轉寄的信,若你覺得你的信件可能會對別人造成困擾,最好是能試探性地問問看對方是否願意接到這個訊息,我這些文章也一樣,若你覺得是垃圾還煩請告訴我。
在網路的發達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故有的階級倫理已經岌岌可危,例如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在網路上幾乎沒有絕對的身分對應,網路上的所有人都可能是你的學生、也可能是你的老師,各行各業的老師,在這種文化之中,最好是慎選你所要學習的東西,因為在網路上雖然可以學到不少東西,但是有絕大多數的東西是由非專業的人所撰寫的,這些文章可能會讓你對於某些事物的理解產生差距,危害之大可謂不小,所以慎選知識來學習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不要太過相信網路上的一些看似專業的文章,當然,我所寫的一系列文章也是要存在著懷疑之心,有任何錯誤都歡迎直接指出給我看。
網路發達的結果讓一些傳遞方式改變了,也因為如此,有許多資訊事實上是你從未預見過的騙局,而這些騙局尤其會隱藏在電子郵件之中,我不能說那些廣告信不好,雖然我恨之入骨,不過還是有人會想去看看一些不錯的產品,但是這些廣告信就如同報紙上的求職廣告,事實上是危機四伏的,不能不注意。
凡塵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夜十一時
【凡塵集091039】談領導藝術─從學生時代到軟體專案控制
前言:這一篇文章對於軟體專案控制方面的內容可能比較趨近於專業範疇,不一定可以為不相關的讀者所理解,各位讀者可以適時跳過一些片斷內容,甚至是大部分片段,直接跳到最後兩段。
談到領導藝術,就要考量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動力,若是沒有動力便不會有適當的領導契機,底下的人不自動自發也不願意完全聽從領導者的指令便是領導工程的最大失敗。
學生時代當過系學會會長,整個過程中發現自己很難將底下幹部的動力提升起來,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些幹部本身是無給職的,很多人只是願意幫忙,但很少會將大部分心力放在對於自己沒有絕對助益的系方工作上,也因為如此,到了學期即將結束時,熱情早就被課業壓力給壓住了,而在這項工作上的感受是,只有給予相當的動力才能讓整體工作完美地運作,然而大學是個自由世界,連系費都有人不想交了,還有什麼辦法去推動工作,其實大學生的想法千千萬萬,大多會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已經不太能像國中、高中一般地願意聽從一些假象的利益,例如名義上的獎勵(記功、嘉獎)或者實際上的獲益(例如給你一點微薄的薪水),但這些都不如一個十分現實的一項推力,就是有許多人擔任幹部是為了有機會與異性接觸,至少這個動力能夠一直維持著,當然幹部甚至會長都有其服務大眾的心,所以很多活動都還是會自動自發地合作,但從頭到尾都很用心的還是不多,不過,這種情況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就比較沒有,畢竟工作所獲得的是一種實際的溫飽,甚至是一家大小的溫飽,不再如同學生時代般那樣能有自己的許多想法。
金錢並非萬能,但沒錢卻萬萬不能,這是十分市儈卻又真實的現實,沒有利益驅使就找不到願意真正付出一己的人力,所以在利益的觀點上,金錢成了驅從動力的一項重要要素,然而雖然金錢重要,若是讓金錢成為一種功德圓滿的錯覺會對整體效能與結果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在軟體專案研發方面。
一般的老闆對於軟體部門的看待大多是確定可以一本萬利但卻又經常無法收得預期的效果,在我的觀點下,比較好的看待方法是將權利與權力充分下放到相關主管,因為軟體業的成效不是一、兩年可以看到的,而是要有相當的一段時間才能讓成效立見,而軟體研發過程之中不可因為要趕出某項結果而放棄該有的品質問題,這會讓整個軟體研發程序產生不可挽回的下場。
一般軟體發展部門都是由一位經理職來負責所有下屬工程師的管理工作,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事倍功半,主要事倍功半的原因是主管未能有時間做到他該做的工作而將某些工作承接給下屬,而一些無意義的繁瑣工作也讓經理職等人員無法充分利用時間來用心於專案研發計畫過程,在大概參考過幾本微軟所出版的書籍以及自己反覆反省後的結論中可以歸納出一個比較好的架構可以讓主管的工作能不那麼嚴重地被壓縮殆盡,這種架構就是要確認一個可以讓主管人員充分將工作下放的組織方式,而這種管理方式讓微軟在近幾年的軟體研發地位漸為人所肯定。
首先,經理職不應該只有一個職缺,應該有數個職缺架構出整個軟體研發部門,首先當然是要一個到數個專案經理來負責各個不同計畫的時程與人力管理,而技術方面的問題則是需要設置一個技術經理,這個職位在微軟中大多是由某個最熟悉計畫的工程師兼任,他可以對於自己熟悉的特定專案進行程式工作以及技術文件整理等工作,另外需要有個程式經理來當作產品的主要窗口,讓他來推廣產品的各種要素,而不是由任何一個對於產品不很熟悉的人來主導推廣工作,並要讓其他相關部門的業務人員能夠以這個窗口來了解產品的真正功能與特性,並由這個窗口確認後才能決定是否產品符合某個特殊案例的要求。而最重要的專案經理必須設有專案副理之職缺以為傳承工作的需求所在,這才不會讓所有工作在靈魂人物離開或暫時離開時完全停頓。
除了這些特定的經理人員外,最好能有一位技術長來負責對於工程師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讓瞬息萬變的資訊知識能適時地更新以提高日後的研發成效;另外,最好能有一個部門負責研發所謂的函式庫,將不斷重複的工作函式庫化,並要能規劃出一個理想的回報系統以供基礎工程師使用,這個系統一般可以用網頁介面達成,主要功能可能有新技術討論、程式錯誤紀錄、測試報告紀錄、文件管理紀錄等元素都可以讓專案管理的工作更加輕鬆;而測試工作最好是由一組專門人員來測試,才能跳脫出工程師的侷限想法,讓系統更加接近商品化;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市場分析人員,從有工程以及資訊背景的人中選擇一位專門人員對於市場新技術以及市場動向進行分析,定時將結果報知決策高層以及專案經理以決定軟體的真正研發方向來為軟體開發過程奠基。
當然,以上提到的架構只是理想,能做到的公司並不多,大多數的公司決策主管並應不見得都有資訊背景,他們會覺得軟體研發部門只需要一個很簡單的架構,就經理一名加上工程師數名即可,這種做法普遍存在於資訊業界,這樣的做法讓專案經理一人身兼數職,他要做的工作除了專案管理之外,還要擔任技術經理、程式經理、技術長、函式開發主管、市場分析師等全部工作,而工程師在這樣不良的管理方式下,經常會無所適從,而主管也很難抽出時間來指導許多關鍵技術,其中還隱含著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是加班問題,經過統計,加班越久的人的生產效能大多是最差的,因為他必須把平常下班後才做的雜務設法移到工作時間中完成,也因為這種干擾讓工程師無法全心地利用無止盡的加班時間做完一天八個小時應該做完的工作,甚至做不完四個小時的工作,所以加班對於軟體工程師而言並沒有任何好處。
此外,在統計之下,一個良好的工程師工作環境是要能讓他儘量減少中斷干擾,包括電話的干擾、噪音的干擾,甚至是其他討論聲音對於自己的干擾,所以一個理想的工程師工作環境是能夠擁有一個安靜部受干擾的自我空間,並避免讓工程師自身處理電話這一類的干擾,這時,電子郵件便發揮了很大的功效,可以讓工程師與其他工程師或主管之間以這種安靜的方式溝通,所以那些禁止下屬在上班時間看電子郵件的主管人員可能就因為其他考量而無法充分利用這一項好處,而改以聲音表達的方式來傳遞資訊,事實上對於工程師本身並不好。
而一個專案經理身兼數職的結果就是專案經理將許多工作轉嫁給下屬,例如程式方針的確認、程式實作的方法、進度報告的文件化以至於無以計數的會議召開都會將工程師的心力轉移到其他方面,然而,工程師該做的只是將經理的想法實作出來,不太需要對於一些需要經驗的關鍵技術做研究動作,當然,對於關鍵技術的研究也是對於工程師十分好的一項工作,也因此,我會贊成由專案經理或技術經理確認需要的技術方面工作,然後明白地告知工程師要如何去做這麼一個案子,而另外也要讓工程師花一些時間來了解一些新技術,透過報告的方式來與同事交流知識,至於一些繁瑣的進度報告以及文件整理應該是由專案經理來處理的工作,不太適合讓下屬為了決策高層需要的一些形式化工作佔用時間,並要減少開會時間,增加一些技術交流的機會,與其將時間花費在整理詳盡的進度報告,還不如花時間來整理一些有助於實作的技術文件。
這邊強調一下,以上的想法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目標,而是要有計畫地執行本身架構的改造才能見其成效,並不是三、兩個月可以達成的目標,當然這一切也要決策高層能夠體會這些觀念才能促使高層同意進行改造。
最後還要強調的是適合於許多行業的觀念,同時也是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曾有一些文章點出一個觀念,就是要將百分之七十的薪資支出給有能力也有心要為公司奉獻的成員,然後將百分之三十的薪資放在那些可有可無的成員身上,所以一個高於市場平均的合理薪資是留住下屬的主要關鍵,而人須盡其才,物必盡其用,一個人才除了要以合理的薪資來留住之外,也要能有識人之明來將人才安放到合適的地方,有些人天生是個好工程師,卻不是個好主管,反之亦然,若是由一個不適合當主管的人來擔任經理,可能會造成某些資源無意義地浪費,而一個適合管理眾人的人才要是一輩子放在工程師之列,也會是資源的一種無視。我一向認為年資的重要性遠不及能力的重要性,一個有能力之人的充分利用必須在呆版的升遷制度中破格擢昇,若是一個工程師一定要工作超過五年才能升上經理,那這種制度明顯地在扼殺一個優秀的主管人物在這前五年原本可以改善的許多成果。
除了以上特質外,一個優秀的領導人還需要具備某種令人信服的能力,他必須能夠了解從底到上的許多流程,如此才能正確地做出適當決策,然而決策必須由開明的更高層決策主管支持才能順利執行。總之,即使自己是個伯樂,也要有一個能接受伯樂推薦千里馬的決策高層以及要能接受千里馬超越自己的醒悟,如此千里馬才終有飛騰雲間的一天。
凡塵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十七日 夜十一時
【凡塵集091038】造物樂章(三)【虛擬世界】
【造物樂章】
【第三章】
【虛擬世界】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稱之為人際網路,而電腦與電腦之間的交往則被稱之為網際網路,其實Internet這個字並非一開始就想用在網際網路上,當美國國防部研發出ARPANET有成後,APRANET開始與美國的幾所大專院校進行連線,而最後,整個網路行成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一個大的網路,並稱之為Internet,這個網路發展至今成為一個跨越全世界的全球性網路,也就是網際網路,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發展會想到,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個網路結構風行世界,其實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便利,人與人的許多溝通不再需要靠一般書信往來或者昂貴的電話線路,所以網路的風行勢在必行,而結果也是早已成形。
說到網路的風行要提到人類所謂的需求,其實網路吸引人最重要的因素是其無窮無盡的資源網路,人們不再需要到圖書館或者去請教三人行中的我師,只要輕輕一按就能透過日漸擴張的網際網路找到許多答案,也因為這樣,許多人會再找不到資源的時候大喊著網路的不確定性,然而網路的資源並非無窮無盡的,必須有付出才有得到,你必須將自己視為這個無窮網路的資訊提供者之一,才能健全整個網路,並讓網路的其他資源也能送到你手中,許多人以為網路資源只是空穴來風,憑空就出現在我們眼前,所以當他有什麼疑問就會到處問人如何去找,殊不知這些東西必須架構於自己的付出。
此外,網路的蓬勃衍伸出一些不好的現象,就是著作權的不被重視,許多人以為網路資源是可以任意取用,也可以再取用後任意分享,殊不知取用與分享必須架構於原擁有人的同意與知悉,任意取用都會造成違法行為,也因為著作權的觀念缺乏,許多人在網路上取得的許多違法資源都被當成天經地義,所以當有人問我什麼軟體怎麼抓,我都會先要他建立一個觀念就是軟體有其版權,並非說抓就抓,所以軟體的取得必須分清楚其軟體特性,網路上的軟體主要有以下幾類:
商業軟體:這是要花錢買才能用的,甚至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網路上。
共享軟體( Shareware):這是可以在有限期現或有限功能裡試用的,超出試用範圍都是要付錢才能使用的。
公共軟體(Freeware):這一類軟體是可以任意使用,並可以在作者許可下任意散播。
開放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這是一種軟體新觀念,稱之為開放原始碼,也就是說可以將軟體任意使用、散播,並可以在某程度的修改原始碼後拿來當成自己的商業軟體,不過,大多數的人都會將原始碼修改好後繼續開放而不營利。
卡片軟體(Cardware):寄個卡片給作者便可自由使用。
廣告軟體(Adware):在軟體中會含有一些廣告,在使用者願意接受這些廣告的情況下可以自由使用。
所以,分清楚你抓到的軟體種類才能避免觸法。而若是你只是要到網路上下載各種不用花錢的軟體,那很明顯地是會觸法的,不過,近年來的地下文化我到是認為是台灣軟體業蓬勃發展的一項助力,不過我再重複一次,就是我不鼓勵這種文化。
網路上可以取得許多不同資訊,但許多人並不太了解一般常用的網路功能有哪些,這邊就大致介紹一下:
全球資訊網(WWW:World Wide Web):透過HTTP協定,任何人可以用瀏覽器(IE或Netscape)輸入URL(Universal Resource Location)以連線到許多網頁,也是許多資源的來源,而 WWW可以找到的東西卻不只是網頁,也可以用特殊的 URL表示法取用後面說到的許多資源。
電子佈告欄系統(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這也是許多人取得資源的途徑,大家可以在各個討論區中交換意見,不過發展到後來會出現許多廣告信件甚至違法的私人交易,這些都是網路發展的一些負面影響。而討論區、佈告欄系統一直到後來也有許多轉到網頁上,這可以弭補一些人不會用TELNET的缺憾。
聊天室(Chatting...
【凡塵集091035】造物樂章(二)【何以學道】
【造物樂章】
【第二章】
【何以學道】
學習的道理不管是在怎樣的科別之上都脫不出一個道理,就是要用於嘗試,有許多人再學電腦的時候都會吝於嘗試,因為他怕把整個電腦搞砸了,這是人之常情,但當你真的想要學習電腦能做到的許多事情時,千萬部要吝惜於一再嘗試,因為嘗試是學習最好的方法。事實上,電腦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難以駕馭,殊不知有許多電腦操作十分強的人都不是資訊本科系出身,而這邊就要好好解釋資訊與電腦的差別。
所謂的資訊是學習如何架構出電腦內部功能的學問,而學電腦則是偏重於操作方面的一些技巧,這邊要很明白的點出一項事實,學資訊的人並不是最好的電腦維修或者電腦教學工程師,很多人一旦電腦有問題就會去找身旁的一些好友,看誰是資訊科系的、誰常常玩電腦、誰有在電腦商店打工,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該有的觀念是要先重複檢查是否自己曾經有什麼自己能力能夠檢查的東西被忽略掉了,若是沒有則該找找你原來買電腦的店面要其維修,而不是隨便找個好朋友來維修,對於資訊本科的人而言,維修電腦的課程可以說幾乎沒有,所以對於一些電腦維修以及電腦型號的研究也都是零,所以當你將電腦推給這些人,實際上是將一個大難題推給他,當然要是他了解這方面問題的解決方法,確實是可以幫你,要是他對於這方面全無經驗那就要由他找尋許多資料來為你解決,絕對是事倍功半,不過,其中的好處在於受委託的人會多學到一些東西,但是對於原委託人而言,他找到了一個不用錢的工程師,而且以後有不一樣的問題都可以找他,當然,被委託人只好自認倒楣,至於委託人自己,一絲絲的經驗也沒學到,以後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所以問題是可以分類的,若你是想要學習如何處理一些問題,那就找個好朋友教你,他絕對不為吝惜的,但是若只是要解決問題,不見得要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還是建議你去找一般電腦門市的維修部門比較適當。
自我學習的過程中,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學會自己找到答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書,有許多問題的答案都在書本裡面,只是願意去看書的人並不多,很多人都希望經驗與之是能夠突然間出現在腦海裡而不用花費任何精力,但現實十分明白地指出這是不可能的,有付出才能有收穫是決對千古不變的,看書能夠讓你知道哪邊可以找到答案,能找到答案也就能訓練自己自我思考出答案,有很多問題都是你願意去試就能自己解決的,例如怎麼去設定Word裡的字型,你只要看著螢幕上的中文字(不要說你看不懂中文字)便可以自己試出來,不太可能將電腦弄壞,萬一弄壞了也就是你倒楣了,這時只好參考我上一段文章的建議尋求幫助了,回到原來的焦點,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自己嘗試出來的,不一定非事事去求別人,也有許多解答是藏在已經有人整理出來的書裡面,只要你願意去看就可以解決。很多人都會問什麼書比較好?其實並沒有一定的原則去判斷憂劣,你到書局翻一翻,覺得順眼、覺得裡面寫的東西是你需要的、覺得是看得懂的就是你要的書,我強烈建議對於電腦有興趣的人好好找一本Windows系列的書來看一看,絕對有助於你對一些基本東西的了解,對基本的東西都不了解的話,就沒有進一步學更多東西的必要,這邊強調一下,儘量不要將買回來的書當成裝飾品或者枕頭。
曾有一位朋友分析過世界上成功人士的兩種背景,我絕得很有道理,一種是十分用功的人,一種是十分聰明的人,不可否認地,有些人只要告他的聰明就能成功、快速地學得許多東西,但若你並不聰明也沒關係,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比那些聰明的人更多的東西,不管你是哪一種人,你都會發現,嘗試是十分重要的事,不管你多聰明,不去嘗試就什麼都不會,而當你學習電腦的東西有進一步的成果之後,你會發現在整個資訊世界中很需要一項特質,就是要能冷靜地思考,能冷靜思考才能養成一種推理的能力,也才能在你的腦子裡自己想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很多人在學習電腦的路上會有千百的疑問,但是有疑問時,大部分的處理方法就是放在一邊讓他過去,我強烈不贊同這種方式,這種方式會讓你久而久之失去處理相關情況的能力,有問題就要試著解決,就要設法去『問』,而問問題有其技巧,不是隨便問的,根據你問問題的態度與方法會決定對方是否樂於幫你解決問題,舉例來說,當你的印表機印不出東西時,最不經過大腦的問法是『印表機印不出來要怎麼辦?』,這種問法我也沒辦法解答,自然也會不太想去回答這個不經過大腦的問法,我一般的解答是用『換一台』來敷衍你,那麼,該如何問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呢?你必須讓對方覺得你已經自己去嘗試過了,真的不行才來求教,而不是完全依賴他來解決你『所有』的問題,例如你有去查閱印表機的使用手冊(很多人可能手冊放哪都不知道)然後自己試過,並把印表機型號、你處理過哪些動作、你的印表機有什麼問題都告訴對方,那對方就可以思考可能是什麼問題,或者建議你去查什麼資料、作什麼動作、問什麼人,當他覺得需要親自幫你看看的時候自然會幫你看,若你發現你有什麼問題會義不容辭地直接跑到你家幫你修電腦,那他的時間一定會被許許多多的問題所壓榨,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一般這樣的都是有比較深入研究一些問題的初學者,比較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要如何讓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把問題無限期地留給自己。
最後要提到一個真的是不錯的學習方式,就是許多人進入電腦世界的原因─玩遊戲,當你對某個遊戲很有興趣,你自然會設法讓你的電腦隨時保持穩定,並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與其等別人來修還不如自己先試試看,可以縮短故障時間,讓你繼續玩你想玩的東西;另外也有一條路,就是上網,當你無法上網一定會十分急迫地要修好,若是交給非專業的工程師一定會拖慢修好電腦的時間,還不如自己試試看,打電話問問別人自己可以先做什麼事情,當然,若還是不行,當然就會建議你去找一般的電腦維修專家,可能會多花點錢,但是縮短了處理時間,當然,把電腦搬給別人修一定是最後才做的方式,能夠自己解決一次問題舊有希望解決第二次問題,有一天也可以成為讓別人問問題的人。
問問題除了有問問題的技巧,也要知道哪個問題該問誰,當你買了個新電腦卻不會動就不應該問你朋友,而是要問電腦公司,若是你安裝了什麼東西不會動就要問一下誰有經驗,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去問某一個人,要是對軟體的使用方法有疑問,則我的建議是先找書再找人,這就好像在問『Office要怎麼用』一樣沒有禮貌,明明就有書可以查,卻要叫別人把書的內容背給你聽,甚至對方還根本沒用過那個軟體卻要為了你去學他(該軟體對對方來說可能完全沒用),另外,要為各位建立一個常識,就是一般軟體都會有附上直接查詢的線上使用手冊,可以直接按F1去查許多東西,根本就不必問別人,千萬不要有的想法是,我懶得去看,所以我完全不看,要等你找不到答案時才去問別人,哪別人才可以引導你去找到你要的東西,我經常的做法便是直接在電話或E-Mail裡告訴對方哪裡可以查到資料,如何可以查到資料,也就是教大家如何用釣竿,而不是直接丟魚給你吃,這才是對大家有益的教學方法。
不知不覺已經三千字了,關於這個主題事實上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發揮,但畢竟時間有限,我無法再寫太多東西,其他的部分就看你自己去發掘、去尋找,有問題當然可以問我,我會十分樂意為你講解解決方法的,再強調一次,自我嚐試、正確發問以及正確找到解答者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
凡塵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三日下午五時整
【凡塵集091030】造物樂章(一)【萬物初始】
【造物樂章】
【第一章】
【萬物初始】
在科技的進步下,許多需求應運而生,然而大部分的需求都直接地要求到一樣東西,也就是『計算』,若能有快速的計算能力,那許多的需求都可以很快地達成,而速度越快精密度也會相對地提高,所以人們發明了一樣十分重要的東西─『計算機』。
最早的一步計算機需要一個大房間才放得下,而且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工作,沒有進一步的功能,所以在需求使然下,人們開始以計算機為基礎進行改良,讓計算機能夠操作一些簡單的機械動作,並在大小的問題上加以設計,終於演變到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電腦,不過大家可能只是知道電腦大部上的功能,對其起源以及歷史並不熟悉,不過這些要說明的話可能也要十分龐多的語言描述,所以對於歷史的敘述,我就不多著力,主要是大概說明一下電腦在現代生活以及未來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基於方便與快速的特性,人們將許多生活處理運用到電腦上,其中最廣被使用的一項功能便是文書處理,過去的文書處理大多是用筆或者打字機來達成,不過當電腦漸漸流行後,人們開始以電腦進行一些以前要花很多心力才做得好的工作,而且電腦讓這些工作便得十分快速而方便,再加上美觀等特性,現代電腦經常被用來當成一種進階的文書處理器。
即使如此,在許多人接觸到電腦之後,一傳十,十傳百,文書處理不再是唯一的功能,尤其是當電腦遊戲風行之後,許多人以電腦遊戲為入門途徑,然而,許多人自此將電腦當成一種遊戲機,很多附加功能都部被重視──直到網路出現了。
網路是推動資訊工業的最大功臣,網路的多樣化讓人們終於開始對電腦產生真正的興趣,也因為如此,網路帶動了整個資訊產業的進步與發展,而科技的發展是無邊無際的,網路的發展讓人們將電腦的定型決定了出來,不過,電腦事實上不只是這樣。
許多優秀的資訊工程理論家都出身於數學界,或者說他本身的數學本就十分好,讓他們能夠很清晰地了解電腦能夠辦到的事情,曾經有人證明出『電腦可以做出任何事情』,而且這個證明是在幾十年前證明出來的,但為什麼電腦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工作尚且辦不到,主要的原因是『電腦必須由人腦來設計,而且電腦達成某一件事所需花費的時間是以指數函數來表示』。
這個意思是說,人腦必須告訴電腦要如何去完成某一件事情,而如何完成的過程就叫做『演算法(Allgorithm)』,關於演算法的問題是一門十分高深的學問,例如語音辨識,我們如何去辨別我們聽到的聲音是一還是二,是A還是B,也許我們覺得理所當然,但是事實上我們人體在辨別這件事上面已經進行了許多次的判斷,所以才會知道我們聽到了什麼,但是我們的腦子到底做過什麼工作,我們還不完全知道,所以我們只能用比較近似的方法辨別,也因此有其錯誤率。
另外,關於運算時間的問題,所謂的指數函數就是以次方來表示時間,若有一件工作被證明了要用2的N次方時間來完成,那當N越大,所花的時間就會越形龐大,所以有許多工作是我們辦得到的,但是不見得可以在有生之年完成,例如破解密碼,他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將所有的數字以及文字組合都試一次,那任何人的密碼都可以被破解,但很幸運的是,這些組合十分的大,可能你窮一生之力只能破解一個人的密碼,而這個人在你破解的前一刻換了一個密碼。
其實,目前所之最精密的電腦便是人體,人體內部的運算有十分精密的機制都還正在研究之中,相信只要能多了解一點人體的思維方式就能對於電腦的功能做進一步的改進,但科技的發展並不是那麼快速,人的研究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加強,也是未來的研究目的。
在下一章節─『何以學理』將介紹一些正確的電腦學習方法,由於資訊教育的不成熟,許多人都沒有正確的概念,導致學了半天,什麼都不會。
凡塵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晚上十時十分